我上课常常不按常理出牌,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举措,每次讲课都可能不完全一样。曾有一个学生连续两个学期听我开的同一门课,别人问他
会不会无聊,他回答说:不会。因为他发现这次王老师讲的跟上次又有不同。
曾经有一段时期,刚接触到教学设计理论,我按照书上的模式精心设计了整个课程的教学流程,细致到每五分钟做什么都有安排。一开始,效
果很不错,学生们觉得很新奇、也很兴奋,惊呼“终于感觉到大学学习的气氛了!”然而好景不长,这套令他们赞不绝口的模式,很快就让他们
厌烦了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效果越来越不好,连我自己也觉得提不起热情。这样的事经过一两次后,我终于悟出,人都是喜新厌旧的,再好的
模式也不能一直用下去。教学是科学,更是艺术。
此后,我不再迷信任何模式,而把每一次课都看作一次新的创造过程,就像创作一首新诗、画一幅新画一样,哪怕主题相同、内容一致,也还
是会有很多细微的差别的。所以我现在上课,更多的是凭感觉,课前收集到的各种信息,在我大脑里集中,我会随时根据这些信息,调整教学
的内容和策略。我的PPT经常是改了又改,在走进课堂的最后一分钟,我还在想第一句话该讲什么?
翻转课堂理论传来的时候,我也做过一些尝试。但我不会去专门录制教学视频,一来怕麻烦,二来我的教学对象不是大学生,就是研究生,基
础不一、类型繁多,我讲的内容又常常涉及学科前沿,变化较快,怎么可能拿一个事前录制的视频给不同班级、不同年级、不同类型的学生看
呢?
但我曾经试过事前安排学生们看我的课件或指定的教材、网页和参考资料等,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,这也算某种意义上的翻转吧。我发现
有时效果还可以,可以让我在课堂上少讲一点,有时就不行。因为无法保证学生们在课前真正认真看了那些资料,并做好准备。有时我发现课
堂上部分同学其实对内容并不熟悉,讨论不起来,只好又留出时间让他们再看一遍;有些同学即使看了,也还是有很多不懂,或抓不住要点,
还是没有听老师讲一遍效果好。
我外出讲座,主办方常常会要求我事前将讲座的PPT发给学员,有时我会不太愿意。倒不是考虑什么版权问题,而是我的PPT会事前透露我讲
课的策略和“秘密”,比如我讲创新思维课的时候,常常会设计一些练习或问题,如果学员们先看了PPT,答案就一目了然了,到时讲课就达不
到我希望的效果了。课后我总是乐意共享我的PPT的。
我的经验是:网络时代的讲课,不仅内容要“新”、而且方式要“奇”、还必须“实用”,如果一切在讲课前就公之于众,如何保证出奇制胜?你的
课若做不到“新”、“奇”、“实用”,就难保听众不会走神和分心,甚至成为低头看手机一族。在那种人数很多的讲座上,是很难开展过多的“讨
论”和“探究”等活动的,学员们需要的是,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“新东西”。
这并不是说我不赞成翻转课堂模式,网络时代翻转课堂乃至翻转学习会越来越多见、越来越平常。但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运用之妙存乎
一心,而不宜一刀切。对于那些结构严谨、内容固定、基础性强、变化不大、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课程,翻转课堂还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
的吧?